青州 赫山区脱胎于原益阳县,现为益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益阳县原有赫山镇,县委、县政府(今区委、区政府)治所所在,是资江南岸最为繁华的商埠。“赫”的含义为显著、盛大,从字面意义释,“赫山”应为名山、大山。众所周知,原赫山镇(今赫山街道)辖内并无奇山险峰,那么,赫山之名从何而来? 据原赫山镇干部谢春熙考证,赫山确有其山,在国道公里处,距资江南岸约1公里,面积多平方米,就是现今赫山区委、区政府大院所在地。其名为山,实则是一片南向的高岗,原称蛇山。这里建有原湘西镇守使、辛亥革命将领周则范的别墅,古木参天,风景秀美。周则范是红军将领曾士峨烈士的姑父,两人先后荣葬于会龙山,彰其为国为民之有功,供后人瞻仰。 其称谓从蛇山到赫山,缘自这里特有的民间信仰。事实上,老益阳居民指称赫山街区闹市,就习惯于称“赫山庙”。 赫山庙原有其庙,据传为“赫山菩萨”所立,原庙东向开门,西靠蛇山、南临义子山,东北两向为大片水田,如今已变成了街道和居民区。话说早古时,三里桥一木匠常从此地经过。某日清晨,天麻麻亮,木匠行至此处,看见一只母鸡带一窝雏鸡在喳喳觅食。木匠一时脑热,拿斧头砸死了一只小鸡,群鸡惊慌逃散。木匠定睛一看,原来斧头砸到的不是鸡,而是一坨黄灿灿的金子,随即捡拾回家,由此富裕。岂料自此之后,木匠常年病痛随身,难以安宁。求神问卜,原来小鸡为“赫山菩萨”所养,木匠戕害神灵之物,遭到报应。为求解脱,木匠在此地为“赫山菩萨”立庙,待庙宇竣工,木匠所得的钱也花光了。年,赫山庙失火被焚,当地居民以“写费”(向社会募资)的方式重修。建平房五间,面积余平方米,中堂安立赫山菩萨,面黄,身着红袍,高80公分(厘米)许。两旁各有小将军一位,高40公分许。此庙虽无庙祝人等常住,然进庙烧香者甚众。曾租赁给人用于制伞,租金用于当地打醮求雨等活动。年,金盆山一陈姓农民家中失火,遂长期借住于此。新中国成立,当地群众将三座菩萨搬出,拆除了香台。土改时,庙屋平分给原陈姓住户兄弟和一李姓农民,赫山庙不复存在。 赫山庙庙址在三里桥至七里桥之间,益阳古城对河南岸,邻益阳通往长沙的官马大路。年前后有过三个通信 战国时期,楚人南侵,益阳由杨越而为楚地,遂兴巫祀之风。过去有“宁乡人靠塘坝,益阳人靠菩萨”的说法,民间流行多神同崇拜,生产生活诸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去祈求具备对应化解能力的神祇,成为一流传久远的奇异风俗。益阳籍著名作家叶梦,曾以在古城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成文若干篇,结集出版一相当有名的散文集子《遍地巫风》,实可从中窥其一斑。新时代科学昌明,文明识达,旧的观念、旧的陋习于进步潮流中,遗落为远去的模糊的身影。“赫山”二字在承载地方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已被赋予并将继续赋予更多新的美好的含义。
本文来源:益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