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玉兰花是诗人喜爱的描写对象,但是能把这个花写得漂亮、有神韵,能流传于世,也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今天我们就学习唐代张乔的这首《玉兰花》诗,他全诗四句话,只有一个字来直接描写玉兰,但是这样的诗,却流传千古,成为一首描写玉兰被人称颂的诗,这是为什么呢?玉兰花唐张乔莫拟轻舟去沅湘,春来殊爱雪枝香。东阑柳絮颠狂甚,总向阶前赚谢娘。这首诗的大意是:第一句话说,不要打算乘着一叶扁舟,离开沅水、湘水附近。沅湘一带,是屈原被贬谪放逐的地方。后人提到这个地方,一方面表达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凭吊怀念和崇敬;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有着和屈原一样遭遇和爱国忠君情感。一般人都会努力尽快离开不如意、怀才不遇的地方,但是诗人一开头就非常突兀地说,不要离开这个原本让人伤心的地方。第二句话,承接第一句,交代原因。诗人希望大家不要离开这个千古以来就令人伤心怀想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玉兰花。玉兰花在春天来临,缀满了枝头。“雪之香”三个字,一方面是写玉兰花花瓣洁白如雪,另一方面也写早春春雪未退,花朵已在雪花中傲然绽放。诗人就是喜欢玉兰花结白纯净和凌霜傲雪的内外之美。第三四句,不直接写玉兰而写的是柳絮。东边栏杆外的柳絮,正达到人生的顶峰,到处飘扬,充满了天地之间。但这些柳絮,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只能引发人们像谢道韫那样,写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诗句而已。言外之意,只有兰花才能让人们生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寄寓人们更多的情感。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巧用典故。第一个典故是有关屈原的典故。沅湘二字,就扩展了时空,并且使诗具有了凝重、含蓄之美,同时暗含了自己的处境和情感。第二个典故是谢道韫咏雪的典故。这个典故使诗句摇曳生姿。第二,巧用衬托手法。首先,诗人用柳絮来衬托玉兰。这种手法韩愈曾经用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在韩愈的诗里面,柳絮是作为正面衬托而出现的。是说柳絮虽然没有什么才思,但是她也勃发出自己最旺盛的生命絮,来赞美春天,表达惜春之意。而张乔却把柳絮作为玉兰的对立面来写,更突出玉兰的深沉、广博、内涵丰富。其次,诗人用雪来衬托。雪既是玉兰生长怒放的背景,是反衬;也是表现玉兰与雪交相辉映的对照物,是正衬。诗人用了一个意象,就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特殊效果,极有匠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yelana.com/yylkh/1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