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地表形态
2.1流水地貌
一、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
1.V字形河谷
(1)形成: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特点: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3)河谷剖面
①河床:常年有水的部分;
②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③河流阶地:在河谷两侧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特点: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特别提醒](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2)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3)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2.牛轭湖: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区,河流弯曲处。
牛轭湖形成过程: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流截弯取直,原有的蛇曲被废弃→原有河道成为牛轭湖。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1)分布: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地带。
(2)成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形成。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
[特别提醒]流速较快时,流水以侵蚀作用为主;流速降低到不足以搬运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三、滑坡和泥石流
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滑坡(1)含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淹没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含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特别提醒]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考点一:流水侵蚀地貌
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流水侵蚀地貌)
1.河谷的发育过程
河谷的发育过程和特征如右图所示:
上游中游下游
2.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1)河流直道段: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岸(如b岸)侵蚀,左岸(a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2)河流弯道段:受惯性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凸岸堆积,利于建造村落和开垦农田;凹岸侵蚀,建码头。如: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C.为V形谷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
2.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冰川侵蚀D.冰川堆积
考点二: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
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冲(洪)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
地貌特点
冲积扇(或洪积扇)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3.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挪威峡湾B.庐山C.崇明岛D.长江三峡
考点三: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区别
地质灾害
滑 坡
泥石流
定义
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如图:
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如图:
条件
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
三是植被覆盖差
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大量固体碎屑物
三是有大量水流
危害
会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2.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2)弃土、弃渣的堆放。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4)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回答
(1)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中南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更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
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 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风成地貌
一、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
(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二、风积地貌
1.含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
(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
(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特点
[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固定的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特别提醒]草方格沙障的功能
(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考点一:风蚀地貌
“魔鬼城”内的典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雅丹地貌: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1)分布区: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
(2)成因:
①湖相沉积形成泥岩层和沙土层;②后气候变干,地壳抬升;③泥岩层和沙土层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形成垄岗和沟槽。
5.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山东B.云南C.新疆D.广东
考点二:风积地貌
西北地区典型景观——流动沙丘。
在风力搬运沙尘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会沉积,形成沙丘。如果地表植被稀疏,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就会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其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沙丘链大多沿与其方向垂直的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6.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下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
(2)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B.缓坡砂粒小于陡坡
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2.3喀斯特地貌
1.形成: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2)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3.主要类型
(1)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2)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3)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米,远望如林。
(4)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5)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又称为天坑。
(6)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的,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7)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形成。包括钙华坝、钙华湖等。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4.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
溶蚀
峰林、孤峰
溶斗
地下溶洞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
沉积
7.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
2.4海岸地貌
1.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形成: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4.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主要表现
主要分布
海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以基岩海岸为主,在我国山东、辽东半岛较为典型
海积
地貌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以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主。在我国的杭州湾以北比较集中
8.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2)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岩穴
2.5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3)分布: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冰川地貌
(1)概念: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常见的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冰蚀湖和峡湾等。
(3)分布: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
冰川地貌
基本特征
冰蚀地貌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刃脊
随着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蚀湖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湖
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
冰积地貌
冰碛
丘陵
冰川消融时,将所携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
冰碛
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
9.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A.中国B.巴西C.加拿大D.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A.湖泊B.冰面河C.塌陷沉积D.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课时作业
题组1 流水侵蚀地貌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中游落差小 B.流水侵蚀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
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题组2 流水堆积地貌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题组3 滑坡和泥石流
5.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题组1 风蚀地貌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
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搬运
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
题组2 风积地貌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4.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
题组3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
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B.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D.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