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叶兰 > 一叶兰品种 > 正文 > 正文

诗说新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28 22:25:07

文丨王亚楠(方塘智库诗酒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欢快的童谣唱的就是浸润着安康的端午节。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渐长,现在我们穿梭到宋朝,一起感受苏轼笔下的端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苦难,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他一生受到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四十五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惠州(广东惠阳),六十二岁时进而贬至儋州(海南儋县),直达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建立的,他虽年少已出名,但不可否认,他的创作在贬谪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世界。后人谈起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苏轼身上。

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苏东坡传》的原序中这样幽默地总结苏轼: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从一个多才多艺,生活充满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令人喜爱的特点,总是轻而易举的。苏轼这样的人在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浣溪沙·端午》这首词是苏轼在宋哲宗绍圣二年(年)端午,也就是其被贬至惠州的第二年所作,表达了其对爱人朝云的爱与祝愿。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妇女们欢度佳节时的情景。词的上阙主要描写了她们在迎接佳节前的准备;下阙着重描写了端午的习俗。全词运用对偶,工整而韵律优美,从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朝云的倩影。

“微微的香汗浸透了碧色的薄绢,明日端午要用方兰草来沐浴。梳洗过后的胭脂水布满晴朗的江面。五彩的细线轻轻地缠在粉白的手臂上,那小小的符篆斜挂在乌黑的发髻上。愿与爱人,岁岁年年长相见。”

词的上阙,预示着端午的到来,要进行浴兰汤的活动。正值中夏,天气微热,香汗浸透了“碧纨”,这绿色的细绢与朝云娴静淡雅的性格相符。一个“透”字便把半明半暗肤体的朦胧感贴切地表达出来了。古人认为兰草能够避不详,使身体康健,所以“浴芳兰”成为了迎接端午的一项必要习俗,且参与者众多,以至于梳洗掉的香粉胭脂布满了江面,可见节日的氛围十分浓厚。

下阙,主要写端午当日具体的习俗。“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玉臂,可以辟邪驱鬼,保佑所爱之人福寿绵长。斜挂“小符”同样是为了避邪祟,使身键安康。无论是五彩系臂,还是斜挂小符,都是为了让身边人平安长岁,从而“佳人相见一千年”。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是这首词最真实的情感归宿,表达了词人的愿望与心声。

苏轼写首词时,已经年过半百,年少的浪漫已经打磨出了岁月的痕迹,经历了人世间的沉浮,早已看透了红尘是非,可朝云是个例外。

朝云本是苏轼家中侍女,第二任妻子离世后,便成为了苏轼的侍妾。与苏轼结婚时,苏轼贫困且衰老,但仍不能阻止朝云对他的爱慕之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她到惠州时还年轻,才三十一岁。苏东坡那时五十七岁,虽然二人年龄不同,而情爱无殊。朝云聪明愉快,活泼有生气。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她爱慕苏东坡这个诗人,自己也很向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苏东坡对朝云在他老年随同他流离颠沛,不但把感激之情记之以文字,并且写诗赞美她,这些诗使他们的热情化为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高尚友谊。”

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精神伴侣,一生不能忘却之人。

从这首极具民俗特色的词作中,我们了解到宋代人在端午之际会“浴芳兰”、缠五彩绳、挂小符,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接下来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个充满祝愿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草药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古老悠久的传统节日的由来,其实多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有关。

关于端午的起源“历史人物纪念说”流传甚广,主要有纪念屈原说、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和介子推说这四种,后世学术界大都认为这是后世杜撰附会致辞。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端午节最早源自于百越先民图腾祭,其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端午节习俗众多,各地也不尽相同。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都有辟阴邪与除病防疫的寓意,比如挂艾草、浸龙舟水、沐兰汤、系五彩绳等。

扒龙舟、挂艾草、食粽子、系五彩绳、饮雄黄酒这些节日习俗,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介绍几个比较特别的习俗。

1、沐兰汤(草药水)

沐兰汤,即草药水。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因端午之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所以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关于沐兰汤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2、打午时水

午时水,又称“极阳水”、“龙目水”,即在端午午时在井中打上来的水。“打午时水”是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因端午午时,阳上加阳,因此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此水具有辟邪、净身的效果。

3、画额

画额,即用雄黄涂抹在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常见的是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王”字,一用雄黄驱毒,二用猛虎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样。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4、跳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5、斗草

斗草是一种民间游戏,由采草药衍生而来。人们在端午日外出,寻找奇花异草竞争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斗草的游戏规则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6、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此时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盛行,可见到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佩着银制的镜子,这是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会装饰着铜镜。农村的门、窗上方,也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客观讲,端午的节日习俗有的保存至今,有的因不合时宜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这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总体来看,中国有许多像端午节这样的优秀传统节日,它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凝聚中国人的智慧、浪漫和精神力,也是中国人情感的连接与传达。

刚步入21世纪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后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没有先辈们那般强烈,仪式感日渐淡化。但近几年,情况出现了好转,随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在增强,当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沿袭优良的节日风俗,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

2、《端午》——百度百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yelana.com/yylpz/1012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一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