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华唱汉味童谣,讲武汉文化(80)
宝狗子、牵猴子,现在很少有人讲了,至于它们的来龙去脉,更是鲜为人知。这是地道的武汉民俗文化故典,说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从集稼嘴沿汉水上溯不远,有个著名的宝庆码头。宝庆即今湖南邵阳,宝庆府始于南宋,明代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
旧时汉口坊间,称宝庆人为宝古佬,有这样一首民谣:
天上的九头鸟,
地上的湖北佬;
十个湖北佬,
抵不过一个宝古佬。
宝古佬之称还算是客气的,另有一个不大礼貌的称呼叫宝狗子。
这是说宝庆人顽强执着,敢于打拼,喜欢打狗子架,打起架来没完没了,不争个赢手,决不下地(结束)。
有首谣歌专唱这彪悍的宝庆帮:
头顶太阳,
眼眸邵阳,
脚踏益阳,
身落汉阳。
尾摆长江掀巨浪,
手摇桨桩游四方。
选自罗时汉《武汉往事》第页。
眸,眼中瞳人,泛指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益阳位于湘北洞庭湖区域,北近长江,同湖北石首抵界,乃从宝庆到湖北的必经之地。汉阳的地理概念古今差异很大,这里指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沿河沿江一带。
黎雄才《汉口宝庆码头写生》(速写·年)
对码头的争夺就是对市场的争夺,也是那些商人、船民、脚夫对生存权利的争夺,历来是激烈残酷,血腥恐怖的。从清嘉庆初年到年的多年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扩张地盘,“文打官司武打架”,宝庆人不惜凭借武力和打通官府等手段,占据和开辟了船运码头,统领了武汉竹木市场,修建了宝庆会馆和公祠,成立了各类公会,开辟了汉口宝庆街、汉阳鹦鹉洲和武昌白沙洲等地的湖南人居住区,巩固和扩张了以地域群帮为特色的势力范围。
打下码头吃白米,靠打、靠狠、靠权势,宝庆帮终于造就了百余年吃白米的黄金岁月。历史上,武汉三镇内的宝庆码头即控制区域共有四处。
汉口宝庆码头是中心,根据地,开辟最早,名气最大。除汉江码头外,上至大水巷,下至沈家庙,内至广福巷等都是他们的地盘。抗战前,这一带新化居民人数超过了当时的新化县城,人称此处为新化第一县城。
关于金沙洲,白沙洲的谣歌:
金沙洲,白沙洲,
鲇鱼套里金银窝。
竹木行帮排成阵,
巡司河上客船多。
选自罗时汉《白沙洲芦家》第4页。
金沙洲系古时武昌南郊中淤积的沙洲,民间传说有一艘在长江贩运金沙的大船遭遇风浪后在此翻沉,故名金沙洲。其在城外额公桥西南,与白沙洲隔夹河套相望,两洲间水深港阔,逐渐形成了港口和商市。
在清乾隆五十九年(年)《武昌城外街道图》上,我们可以窥视金沙洲上的繁华,八条长街,“四民辐辏”,“烟户万计”“百货云集”,俨然如都会,实系金银窝。后逐渐沉寂,繁华不再。乾隆《江夏县志·山川》中写道:“金沙洲在城西南,明时百货云集,商舟聚泊,兵灾后俱移汉口。”今存路名金沙路。
清乾隆五十九年(年)《武昌城外街道图》局部
白沙洲亦系长江沙洲,在武昌南,早在明弘治五年(年)之前已有白沙洲之名。乾隆《江夏县志·山川》记载:“白沙洲,竹木贸易甚盛,湘人多侨居于此”,明清时,为竹木贸易市场,“南帮”(指来汉谋生的湖南人)之聚居地。
清同治八年(年)的《江夏县疆域图》,尚把金沙洲和白沙洲分别标出,再往后走,白沙洲渐与金沙洲连为一体。现在的白沙洲为武汉市西部长江主航道南侧的一个沙洲,与长江南岸的武金堤公路相望,洪水期间面积很小。
清同治八年(年)《江夏县疆域图》
鲇鱼套位于解放路与巡司河的交汇处,即武昌铁路的老货场,曾有汽渡渡轮码头,鲇鱼套至汉阳锅厂航线。巡司河在古时并非为河,而是长江分江水道,水流形状介乎于江、湖之间,后演化成为汤逊湖水系的一条支流,在鲇鱼套汇入长江,历史上是自江夏入武昌的重要粮道,民间俗称里河。
清代武汉地区沿江、沿河之税赋关隘曾以“江汉朝宗”四字排列:武昌白沙洲为“江关”,汉口下茶庵为“汉关”,汉阳鹦鹉洲为“朝关”,汉西上茶庵为“宗关”。可惜前三关早已湮没消失,仅剩下宗关一处。
有关鹦鹉洲的谣歌:
来到江边站,
长江划两岸;
千古江流水不断,
龟山对蛇山。
江中船不少,
只有洋船巧;
不用槁桨向前跑,
只把柴火烧。
来到鹦鹉洲,
一个好码头;
遍地杉木和楠竹,
黄金夜不收。
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江中,因东汉末年祢衡之《鹦鹉赋》而得名,此洲在明末逐渐堙没。清乾隆年间,汉阳拦江堤外新淤一洲,曾名补课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现已和汉阳城区连成一片,有地名洲尾正街等。
当年的鹦鹉洲岸线较长,水深适宜,滩地辽阔,因竹木生意而兴旺发达,堪称黄金之地,正所谓“鹦鹉洲上竹木堆,日晒白银千万千。”最早来洲上经营的是江西商人(赣帮),其后是武昌,汉阳商人形成的汉帮(北帮),第三是湖南帮(南帮)。
吴国柄在《江山万里行》中引用了时传俗语:“汉口的洋钱是堆着的,汉阳的钱是晒着的,武昌的钱是顶着的。”武昌是省城,官员多,做官有顶戴花翎,头上顶的就是钱。汉口是商贸中心,洋行、商铺林立,各类货品堆在货栈里,一层摞一层,堆的就是钱。汉阳的银子在哪里?在鹦鹉洲上,上面的竹木露天摆放,日晒雨淋,那都是钱。
牵牛牵马牵狗子,何谓牵猴子?
一般来讲,很难说清某个方言发源于某处,而牵猴子不一样,它就来源于鹦鹉洲。曾经的鹦鹉洲上,人声鼎沸,货积如山,竹木堆堆到处都是,又高又大,人行其间,仿佛进入迷宫。而前来购买竹木的商人初来乍到,更是摸不着门,这就需要有人带领,带领者相当于导购先生,当时叫“牵家”。牵家带领这些客商到处看、到处转,客商免不了东张张,西望望,寻觅合适的目标,这场景恰如玩猴把戏的人牵着猴子在街上走一样,当第一个人将此戏称为“牵猴子”时,旁人都觉得这话有趣,一个传一个,自然就传开了。
民国“汉阳县鹦鹉洲竹木搬运工会二都支会会员证”(葛亮提供)
牵猴子是个好营生,吃东家,吃客商,甘蔗两头甜。牵家多半是非常熟悉鹦鹉洲竹木市场的人,这些人不屑于干重活出苕力,全凭一个胆子,一张嘴巴,牵起猴子来,善于察言观色,巧舌如簧,能把死人说活,能把死生意做活,这也是一种本事。当然背景、靠山也很重要,有关系,才能扎进这个圈子里。
现在的武汉话牵猴子,多用于“牵涉、牵连”之意。比如,“伙计,这事搞不得,你就不怕牵猴子?”“他已经退休了,哪晓得被现任牵了猴子。”
晴川阁前江岸边的原木,年摄(种石堂主提供)
汉阳月湖堤的宝庆码头是停靠和拆卸毛板船的地方。毛板船,顾名思义,是用毛糙木板做成的船舶,这是新化人的一个发明。煤炭、山货等运到武汉后,回运的物品并不多,有时甚至空船回返,不划算不说,还要担风险。木材在武汉值钱,在山里却贱如粪土。精明的新化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将木船就地拆卸变卖,空人回去后,再添加一点钱就可在新化买条新船。这是“一锤子买卖”,因此在制作上就不会很讲究,毛糙一些,抗撞击的能力也差一些。
商人精于计算,据说一个船队十条船,如果有三条船能平安到武汉,老板就有钱赚。于是乎,毛板船便“火”了起来。拆卸后的木板,在武汉市面上很受欢迎,办寿材,做柜台、打家具均可,不仅价格低廉,使用上也比那未加工的原木方便得多,而且,木材经水泡过以后,不易干裂、翘曲,还可以防腐防虫。
当年打码头的湘籍后代,不少人选择留了下来,慢慢成了道地的武汉人。他们的先辈曾在这里创造过历史,他们现在则为大武汉的繁荣腾飞不懈努力,有些人还作出了杰出贡献,如著名的网球手“武汉娜姐”。
长江水,日夜流,流不尽,万古愁。君不见,打码头的历史悄然远去,而谣歌和故典却流传下来。
彭翔华,男,年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武汉童谣的收集、整理、考订、研究、传承工作,出版专著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歌谣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武汉民众乐园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彭翔华讲汉味童谣”,为你解读,趣说武汉老童谣,以及与之相关的武汉老儿童游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轶闻故事、方言俗语等。
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yelana.com/yylpz/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