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紫云英盛放。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曹灿通讯员李微郭轩
宋代王观有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在春光旖旎的四月天,记者来到了位于益阳市东南角的赫山区欧江岔镇。在这个东靠长沙望城区,南邻宁乡市朱良桥镇,北与岳阳市湘阴县相望的边界镇,记者赏湖区美景、探风土人情、听民间叙事……和独属欧江岔的美丽春天“住”了一住。
一片承载历史记忆的淤泥洼地
完美蝶变
要说欧江岔镇独一份的春色,必得先说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那一片令人神往的紫色花海。每年4月左右,位于欧江岔镇的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紫云英竞相开放,灿若云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春。他们或驱车于湖边越野,或三五好友支一帐篷欣赏湖光美景,更有孩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其乐融融。这些游客不仅有益阳本地的,还有从长沙、岳阳、株洲等地慕名而来的。如今,每年来看一次紫云英,已经成了远近游客和欧江岔的浪漫“约定”。
可谁又能想到,这片美到无与伦比的湿地,曾经也有不那么美丽的过往。欧江岔镇党委统战委员、宣传委员罗思慧告诉记者,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烂泥湖的一部分,曾经是烂泥一片,是经过了艰辛的治理,才有了如今的模样。为让记者对烂泥湖及治理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罗思慧带领记者参观了位于欧江岔村(原北坪村)的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碑和纪念馆。只见高耸的纪念碑上,刻着三把竖立的锹,锹头朝下,上面还刻有当年民工挑土开河的浮雕。碑右为一浓缩的烂泥湖新河图,碑左立有三块不同内容的宣传墙:一块刻有《烂泥湖治理工程证》;一块刻有“励精图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字样,以诠释“烂泥湖精神”;另一块刻有赫山区诗词作者所写的八首诗词……
因烂泥湖片区地势低洼,泥沙淤积,在治理前,水患是悬在当地人民群众头顶上的一把刀。为彻底治理,年,我市启动烂泥湖治理工程,原益阳县以及周边兄弟乡县40多万干部群众锄挖箕挑,风餐露宿,开渠筑堤,导水归流。经过3年奋战,年底建成长39.8公里的干河1条、39.9公里的支渠11条,烂泥湖堤垸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大堤封闭圈和内外调蓄水利体系,解除了堤垸内欧江岔、泉交河和兰溪等乡镇的洪涝之害。在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馆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还原了当年兴修水利的火热场景。纪念馆内,有一幅抓人眼球的照片,展示了一位73岁的老人,为了治湖,谢绝了子女带他去城里安度晚年的请求,带领祖孙三代上工地治湖。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据介绍,在治理过程中,全县有70岁以上的民工53人,新婚夫妇99对,一家三代户人奋斗在工地上。“‘烂泥湖精神’是历史留下的馈赠,成了激励我们的指引,让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罗思慧说。
一种多地联合的基层治理机制
护佑安宁
欧江岔镇所在地,在清代、民国,隶属益阳县十九里;民国末期,隶属泉交乡;年,牌口乡、欧江岔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欧江岔镇。虽名称几经变化,但欧江岔处在益阳东南边界的位置一直未变。作为益阳、岳阳、长沙三市交界之地,这里商贸流通、乡民来往频繁,为维护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好基层综合治理工作,该镇积极探索,与乡镇开展了联谊、联享、联防、联控、联调、联治的“六联”平安边界创建活动。
所以,在欧江岔镇党政部门工作过的人都熟知,这里有“平安边界热线电话”“平安边界工作交流QQ群”“平安边界工作互联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yelana.com/yylyh/1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