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位于湘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在这里保存着百余座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宗祠建筑,其中11座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央视《走遍中国》、年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曾专题聚焦报道,被誉为“中国宗祠文化之都”。洞口县宗祠建筑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等共同形成了一道我国稀有的宗祠文化奇观盛景。
一、关于宗祠文化起源:
宗祠即祠堂的一种。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经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到明代年(嘉靖十五年),嘉靖帝采纳礼部尚书夏言的建议,允许民间皆可联宗立庙,号召天下臣民在冬至日统一进行祭祖,并同意建造祭祖的场所——祠堂,至此民间终于可以合法建立祠堂。在传统的祖先崇拜——以宗庙祭祀为主要方式的礼仪文化和儒家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立家庙,明代筑祠堂,后代子孙凡有发迹的,莫不以兴修祠堂为光宗耀祖的大事。清雍正帝于?年(雍正二年)在总结宋、明以来宗法制度的基础上,颁行《圣谕广训》,提出“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的四项义务,从此宗祠建筑被纳入朝廷规范,民间敬宗睦族,整修祠堂达到了高潮。此后,建祠堂与修家谱一起成为家族发展最重要的象征,人们认为宗祠所在就是祖先宗庙陵寝所在,是家庭的“根”、人生的“本”,是家族认同血缘、凝聚亲情的场所,是谋氏族发展的核心与求族群兴旺的纽带。洞口县的宗祠发展正是全国宗祠文化的典型代表与集中体现,县域内人们聚族而居,同姓共处,同宗结合,不论大姓小姓,人数多寡,世代远近,凡在洞口落地生根并繁衍发展的姓氏基本都建有宗祠,当前保留下来的宗祠达百余座,成为民间保存最多、最好的古建筑群落。
二、宗祠建筑群独具特色:
目前,洞口县有19座宗祠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建筑群,包含11处宗祠建筑。下面重点介绍5处代表性宗祠:
1、曾氏宗祠。又称八支总祠,是湖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宗祠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同治七年至十三年复修,建筑群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座东朝西,砖木结构,前后五进,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礼)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总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现作为湖南省首批民办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在祠堂大厅内外,匾额楹联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曾国藩为宗祠题写的对联“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曾国藩与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钧分别书写的“春风沂水”“一家仁让”“同归于厚”三块巨匾悬挂左右,众多匾额楹联荟萃一堂,引人瞩目,弥足珍贵。
2、曲塘杨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道光四年重修,民国三年整修。文物本体占地面积.78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座西朝东偏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地坪、中堂、天井、寝堂、两侧建有厢房、钟鼓楼及附属建筑。该祠内外装修均较朴素,主要特点在其空间形式,戏台活动区作降台处理,中堂和寝堂之间两侧钟鼓楼做成骑楼形式,使内外空间隔而不断,三进内院空间也各有特色。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六、第七军官总队设于该祠,为全面抗战培养军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萧氏宗祠。又名兰陵会馆,位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四年复修。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中堂、寝堂、凌云阁、聚义堂,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及厢房。总面阔46米,总进深7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牌门为中西合璧形式,厢房前后出廊,与戏台、礼堂构成迂回曲折的走马楼。该祠柱大梁粗,石刻、木雕、泥塑、彩绘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至洞口时曾借此宿营,祠堂西侧围墙上至今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
4、黄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台基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大门、戏楼、看戏坪、中堂、祖先堂,两侧为厢房和耳房。座南朝北,砖木结构。礼堂和祖先堂柱大梁粗,用材考究,其石雕柱础造型各异,图案精美,栩栩如生。牌门设计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门额和楹联题字均为清末书圣黄自元手书,其楷书骨格雄奇,笔力遒劲;行草飞逸洒脱,刻工洗炼;尤其是门框石刻对联楷、行、魏碑三体书法挥洒自如、磅礴俊逸,艺术价值很高。
5、潘荣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道光十六年整修。其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月台、牌门、戏楼,内坪、中堂、祖先堂,两侧为厢房与钟鼓楼;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文物本体占地面积平方米;门楼古朴雄伟,泥塑彩绘丰富;戏台重檐翘角,六角攒尖;外墙明窗为西洋建筑形式。蔡锷少年时期曾游学潘荣公祠经馆,当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协助昔日同窗好友潘合壬极力倡导新学,为该祠书赠“有豸小学”牌匾。
三、宗祠文化价值分析。
洞口县宗祠建筑结构完整,民俗风采和地域特色突出,外形结构宏伟、古朴自然,内饰布局精美、素朴大气,建筑与雕饰、结构与审美融合,其不仅是敬宗睦族、教导后人的场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代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奇葩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十分突出。
四、历史价值:
宗祠是地方宗族兴衰的象征,宗祠建筑反映了当地各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宗祠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方建筑的建造水平、工艺及材料的发展变迁,现存的洞口宗祠建筑是难得的历史实物见证,是整个南方宗祠建筑的代表性遗存。同时,宗祠基本上是村落中规模最庞大的建筑,是祭祀祖先及家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抗战时期,部分宗祠被改为驻军地,成为抗战场所。因此,宗祠建筑群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变迁,记载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以实物的形式见证了一部分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五、艺术价值:
洞口宗祠建筑营造手法师于古,但不泥于古,在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上,分别采用了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堆瓦等多种传统技艺,使得洞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文学及书法艺术突出是洞口宗祠的又一大特点。大多数宗祠内楹联丰富,牌匾众多,碑文石刻随处可见,其中有诸如曾国藩、何绍基、曾纪泽、黄自元、徐世昌、谭延闿等历史名家之作,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精湛。
六、科学价值:
宗祠选址布局以历法、星算、勘舆等传统学术为指导,但又不拘传统,依具体地势、环境而定。现存建筑的结构形式、装修样式等代表了当时该地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建筑结构形式是明、清时代湘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我国地方古建筑种类、建造技术的发展是较好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七、文化价值:
洞口宗祠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礼孝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以家族族谱的形式记载祖先的起源、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宗族发展等重要事件与重点活动,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宗祠内柱础、门楣等石材、梁架及门窗装修、彩绘、屋脊泥塑等图案都包含了地方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元素,为研究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其文化核心,实际上是儒家思想文化中诸多精华内容的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八、社会价值:
宗祠是当时宗法社会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宗族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融洽宗盟、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的目的。宗祠对于地方村落的稳定、家族团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宗祠的主体功能是祭祀场所,同时又是家族教育的课堂。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和开办族学这一机制,成为农村社会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宗祠在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仍可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