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叶兰 > 一叶兰品种 > 正文 > 正文

千年莲花,为何成浙大艺博馆馆宠一钱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0 15:05:49
北京青春痘治疗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368658288694&wfr=spider&for=pc
00:2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通讯员赵海燕

千年前的宋代莲子,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大艺博馆”)发芽、开花了。

这几粒宋莲,由浙大艺博馆的潘慧敏老师从年6月开始培养后存活,年7月首次陆续开出四朵莲花。

宋莲开花倍受珍惜,意义非凡,她们勾起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的一段陈年回忆。十几年里,许多个“线头”只分散在他的老相机、日记本、访问文件里,他几乎从没有跟艺博馆的同事完整说起过。

今年夏天,整条线索终于串联了起来。他第一次跟大家道出心里的一个夙愿,关于浙大艺博馆建设时,原址那片消失的绿色,层层叠叠的绿色,其间摇曳着莹白如薄瓷的莲瓣。

——谨以此文纪念方闻先生(WenC.Fong,-)

1.

楼可程心里的莲花情结,要往前追溯到年。

年底,得知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艺术史家方闻先生有在国内发展艺术与考古学科的愿望,浙大很快与方先生达成了建设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的初步合作意向。

年4月22日,方闻先生(右二穿卡其色外套)以及浙大艺博馆的设计师理查德·格鲁克曼先生(Richard Gluckman,方闻先生右手边)在浙江大学时任书记张曦(左三),浙江大学时任校长助理、现任书记任少波(左五),浙大教授缪哲等陪同下,第一次到紫金港西区考察,为浙大艺博馆选址 楼可程/摄

年4月22日,方闻先生夫妇以及浙大艺博馆的设计师、美国纽约格鲁克曼·唐筑师事务所所长理查德·格鲁克曼(RichardGluckman,GluckmanTangArchitects)先生,一起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杭州城西部塘北地块,毗邻古老的西溪风景区,分东、西两个部分),拟选定校园西区一片临余杭塘路、蒋墩路的区域(现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西南面),作为未来浙大艺博馆的馆址。

那个春暖花开的时节,照片的背景里还只是看到一片天然的湿地。

年春天,浙大艺博馆原址是一片湿地楼可程/摄

2.

年3月,浙江大学决定建立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年7月,方闻先生夫妇再次到浙大考察。

在方先生一行正式到浙大访问前几天,年7月7日,楼可程自己先去了一趟紫金港校区西区探路。那日,他无意中发现了一番洞天。

楼可程当时带着相机,记录下了那片仙境——一整个白莲塘里,新翠的荷叶高低错落地铺占着水面好几个层次的平行空间;

不过所有叶子的集体默契是,一花一叶的组合,没有一张叶子会挺立过花朵。尚未打开的花苞,不蔓不枝,冰清玉洁;业已盛开的白莲,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年7月7日,楼可程拍下了位于浙大艺博馆原址的这片莲塘

莲塘边泥土路的中间,细细的被人们踏出的小道,路边的植物迫不及待地漫生着,楼可程几乎无处下脚;藏在这片浓郁的绿荫下,莲叶缝隙中的水依然在阳光下升腾出热气……

年7月,浙大艺博馆原址的莲塘里白莲盛开 楼可程/摄

3.

年7月10日,方闻先生夫妇正式到访浙大。

当年跟拍的摄影师、浙江大学宣传部的卢绍庆老师,今年夏天再翻找出老照片,他记得那天,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方先生夫妇,一同前往紫金港西区,勘察浙大艺博馆具体位置。

“当时大家从紫金港东区的图书馆出发,一路向西边走,到医学院后,大家开始沿着余杭塘河边先步行,后来又坐观光车。一路走走停停,一行人心情好轻松!”

年7月10日,方闻先生在浙大紫金港西区考察卢绍庆/摄

当大家走到校区最西面,准备转身跨过一片树林前往艺博馆建设工地时,迎面遇见了那片莲塘——有两大片,每片都有一个篮球场大。“莲叶随风摆,白莲含羞怒放,好一派田园风貌!”

年7月10日,方闻先生夫妇(中为方先生,左三为方夫人)与美国浙大教育基金会会长顾克勤(左二)、浙大校长助理张美凤(右三)、浙大发展联络办副主任顾玉林(右一),浙大艺博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左一)、以及古文字学家曹锦炎先生(右二)合影卢绍庆/摄

年7月10日,在当时余杭塘河的水上巴士站点“杨家桥站”正北面方向,在大家前往浙大艺博馆建设地址的路上,迎面遇到了一片莲塘。卢绍庆/摄

年7月10日,卢绍庆老师拍下的莲花

两片莲塘,每片都有篮球场这么大卢绍庆/摄

年7月10日,浙大艺博馆馆建地址的莲塘 卢绍庆/摄

4.

夏天,浙大艺博馆地基全部施工完成。

时隔3年,楼可程再到西区时,莲塘早已不见踪迹。若不是当年见到过莲花的人,很难注意到,当时建工基地的南侧很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正有一小抹绿色很努力地探出脑袋来——

“那是一片荷叶。”

楼可程心里一动,他赶快组织人手,把这片莲叶连着底下泥里的莲鞭一起挖出来。他想保存下这株还没有开花的白莲。

楼可程当年做这个“移栽”决定,跟他心里搁置已久的两件事情有关系——

在浙大艺博馆建设期间,他曾经去世界上多个博物馆、艺术馆考察。年在日本考察时,楼可程看到许多博物馆把馆建旧址原生大树的木头,制作成博物馆里的座椅,或者纪念品店里各种相关的文创产品。

大树,就以某种方式一直在生长;这片土地的历史,也因为这种形式得以保存、延续下来。“一个收藏历史的博物馆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

另外一件事情,让楼可程有点受刺激:

年,他和浙大的缪哲教授一起去华盛顿访问,恰逢史密斯博物馆群的弗利尔-赛克勒博物馆(SmithsionianFreerGalleryofArtArthurM.SacklerGallery)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Smithsionian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两馆,正在合展“中国兰花”主题大展;艺术与自然共呈,十分让人动容。

当时赛克勒博物馆的大胡子馆员Steven请两位中国教授吃饭,席间谈论起中国的花,他很骄傲地提到:“我们有中国已经失传了的宋莲。”

那是楼可程第一次听说中国宋莲的信息,却是这样的惆怅。

5.

非常可惜的是,年移栽出来的那株白莲最终没能成活。

浙大艺博馆的梁颖老师当年买了一个莲花缸,请来专业人员帮忙种植莲花,“但是莲叶始终没有长大。”

那年夏天格外炎热,35℃以上的日子有40多天。

眼看着缸里不仅没有长出花苞,莲叶还渐渐枯了。花工再把莲鞭移到紫金港校区的河道里培育,希望更大的空间能改善它的生长态势。

但是叶柄,莲鞭上的生出来的叶鞘、侧芽、芽鞘接连枯萎。最终,白莲移栽宣告失败。

楼可程心里很遗憾,也许,此花端合在瑶池。

6.

宋代莲子在浙大艺博馆发芽开花,意义非凡。

虽然梁颖说,这批首次在浙大艺博馆盛开的千年莲花特别娇弱,“每次花开,花期就两天,每天早上开花,下午合拢了;花谢以后,莲蓬结的籽也比较少。”

“第一朵花开正好是在一个周末,除了那天值班的老师,大部分同事第二个周一来看花,只看到花瓣飘零满缸。”潘慧敏说,吸取了这个教训,现在艺博馆更加珍惜这些莲花。

方心怡/摄

即便是已经放了暑假,花的动态,都不会再被老师们错过——自从第一朵花开(完美错过)后,每天工作群里都能看到莲花实时的开合状态。

采访那天,我算算日子,几个莲花苞应该都已经开放,问楼可程,到今天花儿是不是都谢了?

他马上连发三张同事拍的照片过来:“你看,今天(7月22日)的莲花(好着呢)!”

浙大艺博馆的宋莲今年一共长出四个花苞,依次开放;7月22日盛开的是最后一朵花 朱于心/摄

今年浙大艺博馆最后开放的一朵宋莲周波/摄

今年浙大艺博馆最后开放的一朵宋莲,开放期间,下午渐渐合拢周波/摄

7.

现在,浙大艺博馆的馆宠有二:中华田园猫“小点”,这四朵莲花——

“小点”,于年9月艺博馆正式开馆时,自行跟着艺博馆的副教授刁常宇从地下车库进馆入职,从此成为艺博馆最得宠馆员;

浙大艺博馆馆猫“小点”

莲花,是更加含蓄的。如今,这盆开花的宋莲,水面底下,莲鞭还在不断地挺进,抽芽,长新的花苞,用积累的养分膨大藕段。

每一株花朵,一年四季都在默默地积蓄能量。

年4月22日的那片荷塘也是一样的——方闻先生第一次到浙大西区考察的那个春天,艺博馆原址的水塘,面上看起来质朴无奇,其实水底早就一片盎然——

水下淤泥中,休眠的藕感知到了春水的温度,正从顶芽中抽出又细又长的莲鞭,开始“走鞭”:一步一个脚印,每生一节,便在节上生根,长出一片片蜷缩的莲叶。

在浙大艺博馆这同一块土地上,这样的生机传递,也许从来没有停止过。

继续阅读“宋莲的前世今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yelana.com/yylpz/1053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一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